性别认同障碍:男女之间,我是第三种性别

2020-08-02 15:07:22
性别认同障碍:男女之间,我是第三种性别

一次同学聚会,十年不见的女同学美月,出现在昔日好友面前。

可是,这个美月,变成了声音粗哑、肌肉结实的……男人?

“我是个男人,从很久以前,从认识你们之前就是。”美月的话,像是一枚炸弹。

大家清楚地记得,美月,是个女人。

东野圭吾的小说《单恋》,为我们展现了另一个世界。

美月身为女子,却有着一颗男人心。她从小就觉得“自己的灵魂被放错了身体”,不喜欢女孩的服饰和游戏。美月认为自己本应该是男孩,因此不断地在尖锐的痛苦中煎熬。

为了不让父母难过,她假装自己和普通女孩一样,穿上裙子、玩女孩子的游戏、像女孩子一样说话。

她单恋着自己的闺蜜理莎子,理莎子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异性恋者,最后嫁给了同社的橄榄球健将。

美月心中明白,自己的单恋根本毫无希望。万念惧灰的她,拼命强迫自己接纳女人的身份,结婚生子。

然而,结婚生子没能让美月成为女人,反而更加意识到肉体和精神的格格不入。

“假装是女人”的痛苦袭卷了一切,终于到了令她难以忍受的地步。美月抛夫弃子,离家出走,开始尝试“荷尔蒙疗法”,想让自己身为男子在这个社会上活下去。

可是,即便是身为男子,她的内心始终对自己的性别怀有疑虑和不安。

在一系列事件之后,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并非绝对的女性,也非绝对的男性。

她的性别仿佛处于南极和北极的中间点,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性别认同障碍”。

作为这样的一个人,她到底该何去何从?

何为女人?何为男人?

我们都知道,虽然人的生理性别只有两种,但这并不代表世界上只存在两种性别,也不是所有人的心理性别都会跟自己的生理性别保持统一。

什么是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就是你的大脑觉得你是什么性别的、你是谁,以及你想让别人看见什么样的你。

有些人很幸运,他们大脑所认同的性别,和他们生理的性别是一样的,所以他们可以自如地在社会中扮演自己的性别角色。我们把性别认同和生理性别一致的人称为顺性别人群(Cisgender)。

然而,有另外一部分的人,他们的生理性别可能是男性或者女性,然而他们的大脑却一直认为他们是相反的性别,或者什么性别都不是,或者什么性别都是,这样的人群就是跨性别人群(Transgender,也就是LGBT里面的T)。

在2018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ICD-11(国际疾病分类-11)中,性别认同障碍/跨性别,(Gender Identity Disorder,Gender Dysphoria),正式更名为“性别不一致”(GenderIncongruence)。

性别不一致的表现是:

(1)反复强调自己想成为另一性别,或坚持认为自己就是另一性别;

(2)坚持穿典型的异性服装。如男孩喜欢穿裙子,女孩喜欢穿西装;

(3)强烈地希望参加典型的另一性别的游戏及娱乐;

(4)希望自己像另一性别那样地生活,或要求他人如此对待,或深信自己具有另一性别的典型感受和反应。

但即使符合以上四条,也不一定就说明孩子真的性别不一致。

金星撞火星的主持人金星,就是非常著名的“跨性别人”,从男性的生理性别变成了女性。

然而,跨性别人群不一定是变性人,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的跨性别人可能并不想要改变他们的生理性别。

一个跨性别者需要承受性别和性别表达带来的不舒适,以及社会的歧视和压力,是远远超过一个普通人的,要想获得和他人一样的成就,所付出的努力,也要远超常人。

除了亲戚朋友的极力反对,他们只能以委屈自己的方式遭受性别不符的痛苦,多数人也同时患上抑郁症、焦虑症。

许多跨性别者尝试着获得社会的接纳和理解,最终只落得徒劳无功的下场,终其一生都在空虚迷惘与他人的冷眼中挣扎。

很多父母当得知自己的孩子想要改变自己的性别时,内心是有多么的不安和焦虑,建议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最终确定他的身份。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儿童性别守恒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性别标志。

早期的学前儿童能正确标志自己以及他人的性别。但这时的儿童对性别的认识是根据外部的、表面的特征,如头发长度、服饰等。将一个玩偶的服饰或发型改变后,儿童认为它的性别改变了。

第二阶段:性别固定。

这时的儿童对性别的“守恒性”有了一定的理解,如知道男孩将来要长成男人,女孩将来会长成女人,但他们仍相信改变服饰、发型等就能导致性别转换。

第三阶段:性别一致性。

幼儿园大班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开始确信了性别的一致性,他们知道即使一个人“穿错了衣服”,也不会改变性别。

但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部分人群会出现性别焦虑,不能安然接受自身性别特征。

也有一些人则是“跨性别”,即一个生物学上确定的男人或女人,却拒绝自己的性别,坚持认为自己是个异性,甚至不惜动用外科手术以达到目的。

不少男性做完变性手术后悔

澳洲男孩Patrick Mitchell想要变成女孩,对自己男性的身体越来越不满,渐渐开始患上了抑郁症,开明的家长支持他,妈妈甚至将自己的雌激素药物给了当时年仅13岁的Patrick,让其样貌更像女生。

在学校,Patrick更是穿起了女装,一切都向女生靠拢。他把自己完全当成了女生,老师和同学们也将他当做女生对待。

也就是那个时候,Patrick突然意识到,自己并不想变成女生。他觉得自己原先的“男生”性别挺好的。

可是,因为服用了雌激素药物,Patrick的身形定型在14岁,不会再和其他男生那样长高长壮。

英国75岁退休空军诺顿,23年前为了当女人而动了完整的变性手术,闹得妻离子散,想不到变性后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喜欢女性,后悔不已,“我想和女人发生性关系,但我已没有‘装备’。”

诺顿希望英国当局能允许他变回男儿身,却遭拒绝。

……

男性做完手术后悔的案例不在少数,他们做完手术后才发现自己并非真正喜欢做女人,只是当时不觉着自己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觉着另一种性别也许自己会表现得更好。

青春期孩子对于性的认知处于探索阶段

我们需要尊重每个人的性别认同,也不应该过分“干涉”甚至强迫对方改变自己的“性别”。

但,很多孩子对人生还缺乏清晰成熟的认知。

虽然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从3岁以后就开始建立了,但真正形成性别角色意识是在进入青春期之后。

一项研究表明,被诊断为性别不一致的孩子,在10-13岁时是最关键的分水岭。

孩子们在这个时候要么会增加跨性别的想法,要么会开始逐渐减少并放弃跨性别的想法。

个体在青春期时,人格处于非常不稳定的时期,孩子对于性的认知处于探索阶段,容易被“带歪走偏”,受到文化或者观念的深远影响。

很多变性男子在青春期没有建立好一致的性别认同,在男女之间摇摆,或者轻易定性自己为跨性别者,急着将自己“纠正”到正确的性别上。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报道,孩子们的很多所谓的“性别认同困扰”,其实是“身份认同困扰”。其实都是青春期旋涡中常见的情绪。

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埃里克森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了八个阶段,而青春期就是其中的第五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会面临一些严重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自我同一性,即自我认同,指个体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答案的确立。

一个正确的性别观首先是在性别上认可自己,为自己是男孩或者女孩感到骄傲和开心。

当一个人无法从内心真正自我认同和接纳,迷失和不稳定性就会特别突出,也特别容易出现因逃避当下而选择变性的行为。

倘若出现困惑,一定先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自己真正达成和解,才是对自己负责最正确的选择。


听说吧提醒您,当您或孩子出现情绪、学习、行为、人际等心理问题,或你们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请及时与我们联系wap.020xlx.com,切勿延误而失去了治疗时机! 如您遇到婚姻感情等困境时,可以联系m.020ljx.com,您的困扰有我们的专业帮助!

预约热线:020-34371477,34385911,预约微信:13316087099